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产养殖的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水产养殖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 实验教学改革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海洋中走来,又向海洋中走去”,这是自然变迁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口激增、资源衰退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为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积极进军海洋。“择海而养”,坚持走健康的海水养殖之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加大,由病原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时有发生,实践中诸多难题有待于鱼病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科技人员从事大量研究工作,以促进鱼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工厂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育如何顺应现代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透视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是高等水产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水产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目前,本课程的教育特点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因现代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型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及密度日渐加大,养殖动物的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质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降低了水产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却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很有利,再加上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原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环境下容易生病。因此,水产动物在育苗和养成过程中,疾病往往成为生产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各高等院校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均与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不相适应。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环境、社会因素急速变化的今天,为了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二、按照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修订“水产动物病病防治”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参照教育部就高等水产养殖专业制定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制定了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大纲。其教学目的要求为: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和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更注重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指导下为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和自然资源增殖服务。
现行的教学大纲为高等院校水产专业“水产动物病病防治”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映射下,也暴露出相应的缺陷和不足,不能顺应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水产动物病病防治”实验教学大纲中的目的要求进行修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的水产科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必须考虑到:(1)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2)以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原则;(3)以水产养殖教育本科层次为水准;(4)与高等水产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吻合;(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6)促进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的要求不是单纯要求教师“教什么”,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掌握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提出要求,使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研究“怎样教”。
三、顺应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改革“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等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特点为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在教材内容中注重追求水产动物病害学科范围知识的系统性。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打破面面俱到、小而全的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纳与传授。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水产养殖学科领域知识更新的频率、速率在逐渐加快。“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要注意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生物技术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及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来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验项目包括病鱼的检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
3.教学、科研相促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技术突飞猛进,养殖产业空前发展,在众多的海水养殖行业中,海洋经济鱼类的养殖与开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但目前尚存在养殖设施水平较低、管理不甚规范、鱼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大环境逐日恶化等问题,以致病害日趋严重,并已构成制约其人工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病害防治问题,已成为当前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受到养殖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揭示病原种属,建立相应的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症的高效防治方法,无疑将对提高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学科研互动,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既丰富了科研工作内容,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科研为动力,教学内容深入拓展的模式。
4.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产动物病病防治”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突出学科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涉及一门课程的三个以上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或一门课程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设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得以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应满足:教师给定实验目的、方案,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或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加以实现;或根据相关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感知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1998,(4):26.
[2]向枭,何利君,沈忠明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6-258.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 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30-01
1 规划背景
《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于2016年实施,而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正位于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养殖区――宁洛高速公路池塘精养区中。因此,对兴华水产养殖场进行发展规划,符合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重点。
随着近几年兴华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养殖场快速发展,提升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蒙城县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养殖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因此,养殖场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特别是目前国家对水产养殖场的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通过规划推动养殖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目标和意义
目标: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利用5年时间把该渔场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最具特色、效益最显著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蒙城县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本养殖场的区域优势,提高渔业综合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树立优势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品牌效益;③有利于带动蒙城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丰富渔场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3 规划依据与期限
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的依据是《亳州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亳州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
4 功能定位
4.1 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兴华水产养殖场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资金、渔业技术的投入,把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能够体现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亳州市绿色水产品、特色水产品、渔业新技术的展示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的示范基地,对于蒙城、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渔业生产都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本渔场的辐射示范功能。
4.2 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2年,兴华水产养殖场按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要求,积极进行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2012年12月被评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5年以来,本场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在市级示范场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发展[2],把功能定位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争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3 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兴华水产养殖场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以垂钓、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渔业,展现了现代渔业所具有的休闲功能。可把本渔场的休闲渔业发展功能定位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创建申报发展。渔业的休闲功能主要体现在垂钓、餐饮、观光等产业,赋予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与适应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与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5 发展布局和重点
5.1 产业布局
蒙城h兴华水产养殖场现有面积14.67 hm2,在规划期内规范建设、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增加效益。规划期内总体布局形成“231”发展格局,即二区并驾、三大体系和一个功能区。二区并驾:指渔业生产区和休闲渔业区协同发展,并驾齐驱。三大体系:指渔业养殖技术体系、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和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共同支撑渔场发展。一个功能区:即餐饮服务功能区,形成年接待能力1.5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功能。
5.1.1 两区建设。
(1)渔业生产区。渔业生产区以养殖生态甲鱼、鳜鱼为主。甲鱼的品种为黄河鳖,黄河鳖为当地传统野生品种,易于养殖,价格较高,供不应求;鳜鱼的品种也应以当地的野生品种斑鳜为主,市场价格较高。大宗淡水鱼精养塘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利用增氧机、投饵机、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休闲垂钓提供优质商品鱼[3]。
(2)休闲渔业区。以餐饮、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和水产品的品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餐饮服务菜谱上应以本养殖场生产的生态甲鱼、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垂钓鱼因是本场自主生产,应以水产品市场价格出售,以低于其他休闲渔业场所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本渔场的休闲渔业除餐饮、垂钓外,可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观赏鱼养殖,把本场建设成蒙城县观赏鱼养殖基地,使观赏鱼养殖也成为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餐饮服务、垂钓及观赏鱼养殖为休闲渔业主体的兴华水产养殖场可建成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5.1.2 三大体系。
(1)渔业养殖技术体系。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产学研联合,制定各类鱼种的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科学养殖,规范生产[4-5],将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养殖水平高、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渔场。
(2)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为提高养殖效益,大规模的甲鱼养殖生产必须有自己的甲鱼繁育场所。因此,养殖场必须形成自己的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
(3)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兴华水产养殖场以生产生态甲鱼(纯种黄河鳖)为主,目前水产品市场上黄河鳖属于紧俏商品,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建立好以甲鱼、鳜鱼为销售主体的市场销售体系,随着养殖场休闲渔业的发展,观赏鱼的销售也将纳入养殖场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5.1.3 一个功能区。完善现有餐饮服务功能,形成年接待服务1.5万人次的接待功能,满足渔场周边居民及来场购销、休闲、垂钓人员的餐饮需求。
5.2 发展重点
在2017―2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养殖场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渔业为辅,主辅同步,稳步发展。
5.2.1 渔业生产。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甲鱼养殖、鳜鱼养殖为主。利用早期养殖的性成熟的甲鱼自然产卵,集中人工孵化,生产甲鱼苗种,除用于本场养殖外,还可以出售苗种。甲鱼产卵孵化技术成熟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甲鱼苗种生产,并将其列入养殖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5.2.2 休闲渔业。在近期规划内,休闲渔业以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小规模开展观赏鱼养殖,待养殖技术成熟、销售市场形成后,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这将是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6 参考文献
[1] 沈蔚,车斌.上海青浦区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6(6):42-49.
[2] 王健,郁蔚文,田昌凤,等.浅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设计思路[J].科学养鱼,2013(7):82-83.
[3] 邢化峰.安徽亳州: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J].环境经济,2006(7):63.
2(X)2一2007年度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要求,在我省水产养殖有代表性的1市(西宁市)、7县(民和、乐都、平安、贵德、互助、海晏和德令哈)设置19个测报点。对4528.3公顷养殖水面的9个养殖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为期7个月(4一ro月)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省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和危害情况。
2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发病特点2002一2007年度共监测到养殖鱼类病害16种,其中病毒性疾病2种,分别是草鱼出血病和链鱼痘疮病;细菌性疾病6种,分别是竖鳞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疥疮病、烂鳃病和打印病;真菌性疾病1种为水霉病;寄生虫疾病4种,分别是锚头鳗、鱼奴、嗜子宫线虫和固着类纤毛虫病;草鱼和鲤鱼不明病因各1种。细菌性疾病是主要病害,占整体发病率的4D.0%,其次为寄生虫占21%,病毒病和不明病因各占13.3%,真菌性病害占6.7%。5一8月是发病高峰期。就养殖品种而言,鲤鱼发病最多(10种),其次为缝鳍鱼(7种),草鱼和卿鱼较少(6种)。
2002一2007年度病害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水产养殖流行情况和发病特点是:病害流行范围广,病害种类逐年增加;病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鱼类越冬前和池塘化冰后,主要为水霉病,5一6月份主要为细菌性肠炎病,7一8月份主要为打印病和寄生虫病,竖鳞病几乎整个测报期间和测报品种均有发生。
3测报工作主要措施
3.1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为顺利开展工作,我站加强了此项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对全省测报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确定各参加测报单位的领导为责任人,选择有一定病防知识且工作认真的技术推广人员为测报员,保证测报工作顺利进行。
3.2合理布局,科学设点
根据我省现有水产养殖品种区域性分布特点,安排测报点和测报面积。在我省东部农业区重点监测池塘常规养殖品种(鲤鱼、卿鱼、草鱼、维缩鱼),大水面加强对冷水性鱼类(青海湖裸鲤、虹缚鱼、高白蛙)的监测,加强了我省养殖新品种河蟹的病害监测。3.3测防结合,服务生产
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渔业生产服务。在测报期内,按时完成全省各个测报点测报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并将测报结果及时上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病防处,同时还将全省病害情况、分析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反馈各基层单位和测报点,及时指导养殖户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病、治病。
3.4积极宣传,加强管理
2007年我站在继续贯彻执行好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管理规定》的同时,结合病害测报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发放《鱼病防治》手册、《渔民必读》、《渔用药物使用手册》等健康养殖书籍,及时将国家健康养殖新技术、病害防治新方法传授给科技人员和广大渔民,受到广大养殖户和养殖场的欢迎。此外,还将测报工作与合理使用渔用药物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促进了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的开展和水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测报工作存在问题
4.1测报经费缺乏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是水产行业一项重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工作,我站运行五年来,一直没有专项经费,占用其他事业经费,同时还要挤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地、县等基层用于开展测报工作。各地测报单位经费十分紧张,开展工作非常困难,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测报手段的改善,制约了病害测报的开展。4.2基础设施薄弱全省仅有省级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各基层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病害防治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目前水产养殖病害种类繁多,病情复杂,诊断仅凭肉眼观察无法满足测报和防疫工作的需要。
4.3技术人员匾乏
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又多从事推广工作,缺少技术培训,病害防治技术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更难以满足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警需要。技术人员匾乏,严重影响病害测报工作的正常开展。4.4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还没有形成从省到生产单位一整套完整的病害防治网络,特别是基层单位病害防治中心还完全是空白,无法保证病防工作的正常开展。
5建议
青海省地处高原,水产养殖业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效益不高,从而影响养殖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限制了发展的速度,导致在生产、科研等各方面较为滞后。水产养病害监测在青海虽已开展了几年,但由于缺乏测报经费,测报手段落后,所以设备上、人员的业务水平等都和内地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基层情况尤为突出。所以要做好养殖鱼类病害监测与防治还需下较大的力度。
5.1继续做好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巩固现有的病害测报基础,加强与各地水产部门的联系,将测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做的更加扎实有序,在测报质量上有所改进,在测报内容上有所充实。及时掌握渔业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测报工作真正达到服务生产的目的。并做好全省测报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工作。
5.2开展测报员培训。
水产养殖业: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科学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选育,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遗传改良率,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循环化、信息化发展。稳定池塘养殖面积,进一步挖掘池塘养殖潜力。
海洋养殖业: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扎实做好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选址选型、效果评价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增养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和游钓休闲礁等多种类型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恢复海底植被,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增殖渔业。
远洋捕捞业:扶持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深化渔业多边双边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外基地建设,增强加工、贸易和服务保障能力,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提升远洋渔业装备和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水产品加工业:促进优化升级,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培植一批装备先进、管理一流、带动力强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和销地的市场、冷链物流有效对接。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意识,积极发展消费引导型加工业,努力引领和扩大水产品国内市场消费。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公约的制定,争取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提高应对各类贸易壁垒的能力,保持水产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发展。
渔业科技: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推广服务,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渔业科技人才培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水产品加工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产学研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和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公共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积极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高效配合饲料、水质调控技术及环保装备。
为了解决粮油及特色农业关键生产环节农业装备落后和技术不配套等问题,鼓励和支持农机使用者引进新技术,示范新设施,推广新机具,加快农机、农艺相结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青岛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实施了10个青岛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推广了保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瓜果蔬菜机械化技术、茶叶采摘加工机械化技术、设施大棚配套机械化技术、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机械化技术等。
我们在l0个青岛市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示范引导,坚持自主创新与适度引进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自然经济条件与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重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和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因地制宜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粮油及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服务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加快推进粮油及特色农业关键生产环节和农产品贮藏加工机械化,使示范基地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农机装备和农机技术保障,成为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对外示范的窗口,现代农机科技、技术、机具的展示基地。
一年来,新建成的花生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反复试验、对比、测试,筛选出性能可靠的机具进行花生收获机械演示,引导农民使用花生收获机械,提高了花生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示范基地的花生机播率达到100%,花生机收率达到80%。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0元。新建成的薯类作物机械化示范基地采用机械播种,一台播种机可以替代70多个劳动力,一台马铃薯收获机可以替代30个劳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60%,平均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10元。目前已带动基地周边农民购买马铃薯播种机和收获机26台。新建成的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对茶叶修剪机、杀青机、茶叶揉捻机、自动烘干机、提香机等设备进行对比试验测试,筛选出适合青岛地区口曲法纯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进行示范推广,使示范基地的茶叶增产幅度在15%左右,品质提高一个档次,节水60%,提高工效20倍以上。
新建成的水产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目前已成功引进使用无锡市太湖渔机厂增氧机60台,富地SC一1.5水车式增氧机38台,珠海风光环保耕水机4台,海参养殖车间配置了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理设施和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检测等仪器设备,建立了养殖过程机械化充氧,微生态调控等科学有效的养殖模式和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使水产养殖海参苗的成活率提高到60%一80%以上,对比亩产量增加200—350公斤,效益提高了50%以上。真正实现了水产养殖机械化。
2011年建成的l0个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各类农作物和养殖物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平均节约生产成本约l0个百分点,增加经济效益约1500万元。带动了示范基地周边乡镇种植业户和养殖专业户走上了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成为青岛市现代农业机械化对外示范的窗口。